
中国近现代史上,两位如雷贯耳的人物——毛泽东与鲁迅,他们一个擎起了民族革命的旗帜,一个执掌着文化思想的利刃。他们的名字常常被一同提及,似乎是时代精神的共同符号。然而,回顾历史长河,一个令人意外的事实浮现:这对思想巨人,竟终其一生都未能面对面地交谈一次。这究竟是偶然错失,还是历史的某种必然?
京城旧梦:未竟的拜访
时光回溯到1918年至1920年间,彼时的北京,正值新文化运动的浪潮迭起,各种新思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年轻的毛泽东,带着改变旧中国的抱负,初到京城,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一名不起眼的书记员,每月薪资八块大洋。即便如此,他已积极投身时代洪流,广交各路精英。
他结识了陈独秀、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旗手,也与胡适、周作人等学者频繁交流。胡适的日记里就曾留下“毛泽东来谈湖南事”的记录,字里行间还流露出对毛泽东主编的《湘江评论》的赞赏。彼时的鲁迅,已是名声斐然的文坛巨擘,《狂人日记》横空出世,在知识界拥有极高声望,深受进步青年学子推崇。
毛泽东自然也深知鲁迅之名。他曾尝试通过李大钊的引荐,登门拜访这位思想先行者,但巧合的是,那次鲁迅恰好外出,未能碰面。后来,毛泽东本人在回顾这段北京岁月时,不无遗憾地提起:“‘五四’时期在北京,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、陈独秀、胡适、周作人,就是没有见过鲁迅。”鲁迅的日常日记里,也确实没有留下关于毛泽东的任何笔迹。这场近在咫尺的擦肩而过,成为了历史的注脚。
隔空相望:思想的电波
到了1920年代末,随着毛泽东在革命实践中的声名鹊起,即使两人未曾谋面,鲁迅也开始关注到这位远在革命根据地的领导者。他曾向作家茅盾打听毛泽东的情况,称呼他为“学者”,字里行间流露出好奇与探究。1927年,鲁迅迁居上海,此后积极投身左翼文化运动。
1930年3月,在共产党的支持下,他创建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,以笔为武器,与国民党当局展开了激烈的文化反“围剿”。鲁迅的尖锐批判和积极行动,使他一度遭到国民党的通缉,甚至曾与红军将领陈赓秘密会面。他的思想,在动荡时局中,渐渐与毛泽东所代表的革命方向殊途同归。
真正为两位伟人搭建起桥梁的,是冯雪峰。1933年底,冯雪峰抵达江西瑞金,出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。次年初,毛泽东便与冯雪峰进行了一次长谈,令人意外的是,毛泽东提出的唯一话题就是鲁迅,他急切地想了解这位文化巨人的一切。当冯雪峰告知毛泽东,鲁迅不仅听说过他,还读过他的诗词时,毛泽东听闻后,开怀大笑。
1935年2月,鲁迅的好友瞿秋白被捕,尽管鲁迅全力营救,但仍未能成功。同年6月,瞿秋白英勇就义后,鲁迅强忍悲痛,亲手整理其遗作。这期间,毛泽东领导的中央红军历经长征,于1935年10月19日胜利抵达陕北吴起镇。身患重病的鲁迅,与茅盾联名发出一封电报,向毛泽东和朱德致以崇高敬意:“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。”这简短的十五个字,饱含着一位文学巨匠对革命未来最深沉的期望与认可。
1936年6月9日,在病榻之上,鲁迅仍以口述形式,写下了一封回信。他尖锐地谴责了那些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抱持不满的论调,掷地有声地指出:“你们的‘理论’确比毛泽东先生们高超得多……无奈这高超又恰恰为日本侵略者所欢迎。”这字句间,鲁迅毫不含糊地站到了毛泽东所代表的革命力量一边。同年10月,临终前不久,鲁迅还专门托冯雪峰代为购买金华火腿,赠予远在陕北的毛泽东,表达了深切的关怀与敬意。
千古风流:毛泽东的追随
鲁迅于1936年10月19日与世长辞,享年55岁。他虽未能亲眼见证中华民族的浴火重生,但他的精神火炬,却被毛泽东高高擎起,薪火相传。鲁迅逝世一周年之际,1937年10月19日,毛泽东在延安发表《论鲁迅》的演讲,首次公开称颂鲁迅为“党外的布尔什维克”,给予其极高的政治和思想评价。
1938年8月,第一部中文版《鲁迅全集》面世,毛泽东对此视若珍宝,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仍将其随身携带,反复研读。1940年1月,毛泽东在《新民主主义论》中,再次对鲁迅作出里程碑式的评价,称其为“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”,并用“最正确、最勇敢、最坚决、最忠实、最热忱”五个“最”字,将其誉为“空前的民族英雄”,其推崇之情,溢于言表。
即便到了晚年,毛泽东的视力严重衰退,但他对鲁迅作品的热爱丝毫未减。他需要借助大字本和放大镜,甚至在1975年眼部手术后,仍能清晰吟咏鲁迅的诗作《悼杨铨》。1961年,他曾挥毫写下《七绝二首?纪念鲁迅八十寿辰》。1966年7月8日,他在致江青的信中,更是直接表达了内心深处的共鸣:“我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。”直到1975年4月,毛泽东病重之际,最后一次亲笔手书的,仍是鲁迅的诗《无题》。同年10月28日,鲁迅之子周海婴致信毛泽东,请求妥善保管鲁迅手稿和全集,毛泽东随即批示赞成。
未谋一面:周恩来与鲁迅
除了毛泽东,另一位历史伟人周恩来,也与鲁迅有着一段未曾谋面的特殊缘分。令人称奇的是,周恩来与鲁迅不仅祖籍同为浙江绍兴,追溯血脉,他们还拥有共同的远祖——北宋理学家周敦颐。按辈分,周恩来是周敦颐的第三十二代孙,而鲁迅是第三十一代孙,周恩来是鲁迅的晚辈。
1919年11月,周恩来在天津组织“觉悟社”,曾盛情邀请鲁迅前来演讲,鲁迅亦欣然应允。然而历史的巧合再次上演,演讲当日,鲁迅因忙于搬家未能抽身,最终由其弟周作人代为出席。自此,周恩来与鲁迅也再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。
但这份遗憾并未影响周恩来对鲁迅的敬意。1938年10月19日,在鲁迅逝世两周年纪念日上,周恩来发表了深情演讲,高度赞扬鲁迅“一贯为真理正义而倔强奋斗,至死不屈”,并认为这是民族精神的象征。这与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遥相呼应,体现了共产党人对鲁迅思想的共同继承。
结语
毛泽东与鲁迅,以及周恩来与鲁迅,他们的人生轨迹,尽管在物理空间上未能交叠,却在精神高地实现了完美的契合。这种“未曾谋面,胜似神交”的关系,不仅是个人间的惺惺相惜,更是两种伟大思想在时代洪流中,为民族命运共同奋斗的真实写照。鲁迅的精神之光,犹如一座灯塔,穿透了时空与未见的距离,指引着后来者前行,至今依然闪耀。
靠谱的实盘配资平台,实盘配资平台,专业炒股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